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想增加正能量,請在上方「白櫻文章」右側按下追蹤。
現代人漸漸都有了靠自己的觀念,大家都深知養兒不是為了防老,想要過上好的晚年生活,就要靠自己。
如果不能依賴兒女,又不想去養老院,一個人又很孤單怎麼辦呢?於是便有些老人家開始嘗試集體養老。
若能跟三五好友共同養老,也是人間快事,在1997年時,有數十位老太太就這麼做了,最後結果如何呢?
合資買一棟樓養老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若親子關係本來就不好,和子女一同生活,只會矛盾不斷。
吃的不同、作息也不同、生活習慣諸多不合,老人家能忍住指教的念頭,子女也不一定能配合。
有位名叫浦逸敏的老太太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她本來住在兒子家,喜歡吃清淡飯菜,但兒子不喜歡。
兒子家也不大,把自己的主臥讓給了媽媽,他自己睡在沙發上,浦逸敏看了十分心疼,兒子還安慰媽媽沒事,但浦逸敏確實發現兒子的精神越來越差。
於是她開始想著要找另一個房子自己住,但在上海買房哪有那麼容易呢?
她自己的積蓄肯定是不夠的,但浦逸敏沒有放棄,還是一直在想著解決之道,並持續關注買房消息。
有天她看到一棟上海的二層小樓要賣,但位置較差又破舊,房價並不高,她心想終於找到可以養老的地方了。
但這房子那麼大,多出來的空間怎麼辦呢?她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們,大家住在一起不是更好嗎?也比住在兒女家自在。
一群老太太互相照應,兒女也會更放心,大家一起出錢,負擔也更小。
好友們也紛紛響應她的計畫,沒打算入住的老友也出錢幫忙,每個人各出一些,就正式買下了這棟小樓。
開啟團體養老生活!
老太太們因為新生活的開始,都充滿了活力,大家一起精心佈置小樓,把水泥地板換成木頭地板,廚房和各人的房間也都按自己喜好設計。
他們決定給小樓起名為:慈舟養老院。
但同住本非易事,一開始大家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有了許多摩擦,浦逸敏開始訂下生活規則才好些。
同住首要面對的就是金錢問題,他們每人每月都會上交一小筆錢,作為養老院的開支,浦逸敏採取節約策略,大家用水用電都極省。
他們還自己鑿了口井,在庭院種菜,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大眾知道了消息,也很支持他們,常會送來日用品,長時間下來,少了不少錢,省下的錢他們還捐出去助人,將社會的愛再回歸社會。
平日他們的作息也很固定,會在規定的時間吃飯散步做家事,生活物質是老太太們輪流去買或子女送過來。
雖然沒和子女同住,但大家都很開心,在這邊自在地過生活。
偶爾大家也會規畫旅行,一同出遊,浦逸敏本來是中醫,偶爾也會在村子裡免費幫大家量拔火罐,做些簡單的診療,發揮自己的價值。
本來一下住進了那麼多老人家,村子裡的人很排斥,但相處下來發現她們都受過良好教育,退休前也是專業人士,從未給村子裡添麻煩,大家也就慢慢改觀。
很多時候還會主動送些農作物來給他們,也會幫他們做些簡單的粗重工作。
矛盾漸多
但畢竟不是專業養老院,許多關於人性的問題無法管理,完美的一切逐漸生變。
大家常因錢的事起糾紛,有位村民自願來此幫老太太假煮飯,但節儉的浦逸敏總會責她油放太多、太浪費,讓這位村民不是很開心。
同住的老太太們從前也是專業人士,存了不少錢,並不想過得那麼清貧,但每回想要花錢,都被浦逸敏拒絕,她認為錢應該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於是長久下來,有些老太太便覺不快搬走了,浦逸敏表示如果他們來,她十分歡迎;如果想要離開,她也會真誠相送。
老人家最常面對的健康問題,也慢慢浮上水面,因為小樓在鄉下,怕送醫不及,所以浦逸敏規定入住者一定要身體健康。
於是,有許多老人家也因健康問題慢慢搬走,眼看大家一個一個離開,浦逸敏心中也很難過。
到了最後,養老院竟只剩下浦逸敏一人,兒子擔心她的生活,於是搬來照顧她,但兒子年紀也大了,自己身體也不好,於是決定把93歲的媽媽送去專業養老院。
在浦逸敏離開後,這小樓便人去樓空了,她認為房子空著可惜,不如捐出去。
其他老太太們也都同意這決定,當時小樓的價格已經水漲船高,翻了幾十倍,但沒人覺得心疼。
就在2020年,他們正式將樓捐了出去,未來會繼續用來當作專業養老院。
雖然最後大家散夥了,但不代表浦逸敏的計畫失敗了,他們確實度過了開心的十幾年生活,只要稍作調整,白櫻認為這樣的模式是可行的。
現在大家總說老了會租不到房,勸人趁年輕買房,然而少子化的未來,等我們老時,情況定會不同。
像這樣合資買樓養老的方法,也不失為一種養老方案,但如何訂下大家都認同且願遵循的生活規則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雖然結局不盡如人意,但浦逸敏在年老時,曾積極地決定了生活想要的樣子,白櫻覺得也是一種成功!至少這段時間,她都是主動選擇人生,而不是被動安排。
你對於這樣的養老方式,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想要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下方粉絲頁,也可在臉書搜尋「白櫻」就能找到我。想看更多白櫻文章,可多點讚白櫻團隊下粉絲頁,並多留言按讚,即可提高收看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