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一位大學教授培育了8個博士,讓他們遠赴美國取得高學位,並在當地落腳,在事業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老教授在晚年卻過得十分寒涼,無人問顧。
8名博士子女無人關懷他
呂文婉近日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上分享,有位教授一生都在教書育人,他對自己的8個孩子更是寄予了厚望。
每一個孩子都在他的悉心指導下,順利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最終在當地成家立業。
老教授退休後的生活逐漸變得困苦。他住在德州的大兒子企圖創業,於是向父親索要了一筆資金。
這個消息引發了其他兄弟姐妹的不滿,他們也開始以各種奇怪的理由要錢,最終大家都獲得了他們所要的。
隨著老教授年事漸高,他的身體狀況日漸衰退。大兒子看到父親的健康每況愈下,便決定送他到安養院度過晚年。
最初日子還過得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8個孩子竟然不再支付安養院的費用,拖欠了整整8個月。
安養院將爸爸的情況拍照傳給子女看,對方也無動於衷。
曾經風采飛揚的教授,此刻的情況讓人心碎:他生活不能自理,身體消瘦,居住的房間充斥著霉味和尿騷味。
安養中心不得不通過媒體公開這一情況,以期喚醒8名子女的良知。
但是,這些曾經受益於父親智慧和愛心的孩子們,竟然對父親的困境漠不關心。
他們不是避而不見,就是推卸責任。
最後,老教授孤獨地在安養院離開,他的孩子們對此毫不在意,接到電話僅說:「知道了」,甚至不願回台處理。
網友看法
「讀書讀到後背了。」
「真的,孩子越出色的家庭,孩子不孝的機率就越高。」
「台灣的教育真的失敗了,讀得越多的孩子,跟父母的距離越遠。」
「教育和教養是不一樣的。」
「要多投資自己。」
「我完全能理解這種情況,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提醒自己要小心!」
「享受資源的人未必會回饋,還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快樂才是幸福的。」
「不論子女有多成功,父母最後都可能孤獨終老。趁早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財務,讓晚年生活得更好。」
「終究還是得靠自己。」
「大家都得工作,無法照顧老人,只能花錢請安養院照顧。養兒不是為了期待他們能在身邊。」
「盡義務,也要愛自己,這就是人生。」
「一切的因果報應都在默默的進行。」
「阿彌陀佛,不要替他人說話,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家裡有老人,大家都想逃。」
「別怨嘆,這很自然。」
「時代的悲哀,要多愛自己,保重身體。」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感恩和孝順。」
「過好自己的一生才是正確的,只需負責孩子到十八歲,其他他們自己想辦法。」
「最孝順的孩子不一定是學歷最高的,不要只看到單方面的事情。」
「不應該給孩子太多錢,這會破壞親情。」
白櫻結語
為父母養老,是很沉重的責任,不只要付出金錢,還要付出時間精力,承擔老人的情緒和各種煩惱的問題。
對於沒責任感的孩子來說,當然能逃就逃,有責任感又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多會義無反顧地承擔。
這邊說的愛不包括過度寵愛,一味地寵沒教他道理,也沒給予真正的愛,孩子只會走偏變壞,三觀都是扭曲的,又豈會孝順?
對於那些本來很孝順,卻因父母無情而心冷的孩子,更是為難,父母自小給了他們很多黑洞,貶低、否定、冷漠、索取、漠不關心,從不為他們考慮,但晚年卻要他們承擔這些極重的責任,他們也不一定會願意承受。
真正的愛指的是全然地接納和支持,愛孩子的優點也愛他的缺點,教會他良好三觀,給足他肯定和安全感。
看到這故事,白櫻不會一味地批評孩子,八個孩子都如此,我想不只是孩子這方的問題,否則總有比較心軟善良的孩子,為何個個都不想理他?
但他們的相處情形不得而知,所以無法多加評論。
白櫻始終相信,如果給予真正的愛,你不一定要為他們付出很多金錢,孩子仍然會很孝順的,他有一口飯吃,便少不了你的。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看過一個男人,爸爸早去,媽媽沒有工作能力,他收入也不算非常高,他仍然養媽媽養得很開心,並不視作負擔,儘管因此娶不到老婆也甘願。
當然他一直無法結婚,也是個人條件和性格不夠優質,但收入不夠高又要奉養媽媽這點影響也不小。
付出愛就會得回愛,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是很多人付出的是「自以為是的愛」,比如控制孩子的人生選擇,將其視為愛。
不是當上父母,將孩子養大,就可以要求他們孝順,孝是發自內心的,你若好好將他以愛扶養長大,他自然會愛你。
如若只是自私貪懶,不想付出,總是邊育兒邊滑手機,一切以自己享樂優先,或是視孩子為己物,要求他們什麼都要聽自己的,不尊重他的感受。
孩子長大獨立後,自然會離父母遠去,誰都不想待在不愛自己的人身邊,那些很愛孩子但不懂教育的父母亦同,他們只寵不教。
讓孩子變得自私任性,只想享樂,將父母視作提款機。
或是孩子想孝順,父母一概推拒,說不需要,不想成為他們負擔,最後又指責孩子不孝。
這都是奇怪的相處模式,需要孩子照顧時,便要主動提,人老了難免變成他人負擔,只要彼此有愛又何妨?
說來說去,都是愛的問題,親子間沒有愛,只想索取,被逼付出的人自然不願給了。
在這故事中,爸爸當初也可以拒絕給孩子們金錢的,但他或許是因為寵或許因為怕老無所依,便給了,可惜和孩子之間愛的連結不夠深,對方拿了好處,便覺爸爸沒價值了,就這樣待他。
延伸閱讀:
1. 數十位老太太合資買下一棟樓 集體養老20年:比住兒女家還快樂!
2. 「劉雪華」晚年規畫:再過10年就去養老院 有錢的獨居老人並不需要他人同情
3. 為何不想女兒為自己養老?于美人:「生她出來又不是要她伺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