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無節制的人生是失控的,哪怕是在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懂得拿捏分寸才能真的進步。
比如想利用力量訓練減肥的人,若天天練,反而會沒有成效,要懂得讓身材休息24到48小時,反而效果才會出來。
人生也是如此,看懂餓老鼠效應,讓你不再活得那麼累!
餓老鼠效應
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凱實施了一項關於幼鼠的研究。
他將剛斷奶的小鼠分為兩組,各自安置於不同的籠中養育。
甲組的幼鼠享受優越待遇,日常食量充裕,過著飽食的生活;
乙組則承受”不平等待遇”,每天的食物僅為甲組的60%,刻意使其飢餓。
實驗結果令人訝異:甲組的老鼠壽命較短、行動緩慢,未能存活逾1000日便撒手人寰;
相反地,乙組的飢餓老鼠壽命加倍,存活逾2000日方息鼓,且牠們擁有光滑的皮毛和緊緻的皮膚,動作敏捷。
更值得玩味的是,”飢餓老鼠”的免疫功能竟略勝”飽食老鼠”。
此項實驗後來擴展至其他動物,如魚、兔、猴等,結果大體相似。
這便是所謂的餓老鼠效應:
適度節制,身心健康;過度放縱,早衰短命。
餓老鼠效應應用於生活
學習自律、自我節制,才能避免被自己的欲念左右,主宰自己的命運。
自律的目的不在於讓人始終處於緊繃狀態,這種狀態只會增加緊張和焦慮,無法放鬆。
真正的自律是保持”微餓”的節制狀態,每天對生活抱有期望和計劃,每晚心滿意足地入睡,每晨帶著期待醒來。
當人處於此狀態時,就能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在這種狀態下,人將充滿活力和能量,有更多力量走得更遠一些。
人生恰如其分,方顯其妙,而不是焦慮失眠,不敢去睡,逼自己拼盡全力。
中村恆子奶奶九旬高齡時曾說:
「只要飲食安穩、睡眠充足,好好地過日子,絕大多數難題皆可迎刃而解。」
其實,精彩的人生無需過度用力。過度則損,滿弓易折。
適時止步休息,使人生道路更廣闊、更持久、更精彩。
用健康換取成功,無疑是錯誤選擇,一旦健康不再,一切皆為虛無。
精神內耗更是不知節制的表現,因小事過度思考,越想越焦慮、煩躁、迷茫。
結果精力耗於無益的循環思考中,喪失了行動的動力。
焦慮的人源於想要的太多,不只在於金錢,他們想掌控一切,希望凡事都順著他的心意。
因為太過想得到某樣東西,反生匱乏心理,最後迎來失望或失敗。
美好人生,不需過度用力,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提出一理念,名為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岸聖地牙哥到東北部緬因州,距離約3000英里,地形崎嶇,氣候變化多端。
要想走完全程,最佳策略是何?
為尋答案,吉姆·柯林斯組織了三組人進行實驗。
第一組天氣良好時行走40英里,惡劣時休息。
第二組不論天氣,每日進行60英里。第三組無論晴雨,每日只走20英里。
實驗結果出人意料,最先到達終點的非第一、第二組,而是步伐最緩的第三組。
第一組因走得太快,過早耗竭,失去鬥志。
第二組更是急於求成,勉強行動,遭遇更多麻煩。
慢才是快,想要得到,必先放下,太過執著便一無所獲,甚至會失去。
白櫻結語
白櫻一開始健身時,因知識不足,也是天天練,後來才看到書上說要讓肌肉休息的說法。
我也感嘆原來好的事也不是悶頭拼命做就好,反而效果不佳,懂得放鬆,反而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就像有人想要減重,便決心吃得超少,最後反而破壞身體代謝,變成易胖體質。
撐不了幾天又暴飲暴食,最後變得更胖。
凡事都不要用力過猛,我們可以認真,但不能強求,反而結果會更好!
這不是要我們躺平擺爛,而是要提醒自己適度休息,才能走得更遠。
想要和白櫻永不分離,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想看更多白櫻舊文,請按讚讀者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網上搜尋「白櫻」即可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