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想增加正能量,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方便時常瀏覽。

(封面圖翻攝自電視劇《都挺好》劇照,僅為示意)

在親密關係上,家庭關係的聯繫本來該是最為緊密和堅固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是無庸置疑的,但有些人的父母關係卻非常微妙,令人無法理解。

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常因此感到孤獨、失落,這樣的現象是否代表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經歷了挫折,或是他們自身性格的問題所導致?

 

遠離父母的人都有的共同點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在,不遠遊。」然而,這些人卻像斷了線的風箏般遠離了父母,甚至搬到了很遠的地方,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少之又少。

他們似乎不關心父母的近況、狀態和情緒,甚至對父母的控訴都沒有太大的反應。

在心理學上,這類人多經歷過「情感忽視」。

他們經歷了來自父母的情感忽視,對於父母的依賴感和期望感產生了挫折,從而導致了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在這裡,我們要引入心理學專業領域的「依戀理論」,來進一步理解這種現象。

依戀理論指的是,在嬰幼兒時期,個體與看護者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這種關係主要表現為嬰兒對於看護者的依戀情結。

當依戀關係得不到滿足時,個體的情感、行為和認知都會受到影響。

對於這些受到情感忽視的人而言,他們的原生家庭中存在著某些因素,阻礙了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戀關係的建立過程中,父母的反應和行為對孩子的依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特別是對於安全型依戀的發展,而這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緊密的連接點。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足夠的回應和支持,孩子就會逐漸建立起安全型依戀的模式,而這種模式對於未來的人際交往和情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回家是最遠的路

回到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一類人身上,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情感需求忽視或是缺乏回應,導致他們無法建立起安全型依戀模式,進而形成一種與父母之間的疏離感。

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例如學業、事業或是與同伴的關係,進而形成一種對於家庭的疏離感,甚至遠離家庭,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就逐漸疏遠。

席慕容曾說:「回家,最簡單的事情,卻是最遠的路。」

這句話恰恰表達了這種疏離感帶來的影響,對於那些曾經遭受過情感忽視的人來說,回到家庭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孤獨,甚至感到一種撕裂感。

孩子遠離父母的主因是雙親帶給他太多的苦楚,只要一接近,就會感到不受尊重,父母對孩子只有索取,這樣令人受苦的關係,誰會不想逃呢?

 

白櫻結語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會影響孩子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讓孩子逐漸遠離家庭。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並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回應。

同時,我們也需要適當地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康的依附模式,讓他們擁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以免在孩子長大後,便逐漸失去了他們,為人父母從來都是不能偷懶的,對孩子的忽視都是要還的。

延伸閱讀:

1. 《窒友梅根》:機器人取代了父母,還更勝於父母!

2. 為什麼人到中年後 越來越不想和父母見面了?

3. 「有愛的父母」養出情緒健康的孩子!他們不用很完美 依然能給孩子充足的愛

 

想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網上搜尋「白櫻」即可找到我。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