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想增加正能量,請在上方「白櫻文章」右側按下追蹤。

(圖來自電視劇《現正分手中》劇照,僅為示意)

分手後,只要真心愛過,大多會想復合,但復合後是進入重覆的負循環,還是真的重拾幸福,就是你需要認真考慮的事。

好的復合理由是你確認他身上有很多你欣賞的地方,他是你真的想在一起的人,你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你們之所以分開,是因為有很多的誤會,彼此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方式都不夠好,只要提高能力,就能解決造成分手的原因。

確信之後不會再重復由親密到分手的過程。

基於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進行挽回的動作吧!若你們的關係並不滿足上述條件,那就要再想想了,別為了執念而失去幸福的可能。

 

第一步是變得快樂

失去最愛的人又怎麼會快樂呢?但你必須認清,你不快樂,他是不會帶著愛回來的。

無論你信不信吸引力法則,人人都喜歡太陽,你愁眉苦臉地一直抱怨他,每天躲在家裡以淚洗面,生活弄得一團糟,他看到你就怕,更別說回來你身邊。

不那麼愛的人還會想著,原來這個人內心那麼陰暗,而不是心疼你為了他形容枯槁。

若他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才走,更會堅定他的想法!認為離開你更好。

被愛的感受才會吸引來愛,想要對方重新愛你,便想像自己正被他愛著,是那麼地幸福和喜悅。

如果你感受的全是拋棄和拒絕,那麼就會繼續被拒絕。

所以放鬆點吧!讓自己開心起來,他是不在你的生活中,但他很快就會回來了。

當你在散發愛的時候,整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別去找他

你那麼想挽回,多是被分手的一方,自然會很想去找他,叫他不要離開你,你越哀求,他越想走。

沒人會珍惜一個卑微的人,你苦苦求他,越留不住他,分手後就先斷聯一陣子吧!讓彼此都冷靜一下。

若對方是不安全依戀類型,因為缺乏安全感,多是衝動之下分手,分手後他會不斷想起你的好處,你若去找他,便打擾了這個過程。

若對方是安全型依戀,他多是已經想清楚,真的不想在一起了,你們之間若無誤會,不如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對方若是前者,靜靜過好你的生活,想找他,也要等上一段時間再說,至於多久,看自己的狀態而定,等到你可以用最好姿態面對他時,再去找他!

如果他也在乎你,你也沒表現出惡意,對方多半會主動來找你的。

 

改變

復合的關鍵是改變,若你是被分手的一方,改變就更重要了,若對方沒看到你的改變,他又為何要重蹈覆轍呢?

況且他都提分手了,多是厭惡到了極點,你若沒改,他看一次就討厭一次,又怎會回頭。

自信自在地把生活過好,改掉對方厭惡的缺點,讓他看到全新的你,但這一切應是發自內心,而非偽裝,否則只是把人騙回來,彼此再傷一次。

愛得舒服是需要學習的,相處和溝通技巧都很重要,改不改缺點,也要看對方的要求是否是自私的若他以忽視或傷害你為基礎提出要求,當然不用再堅持,這樣下去也不會幸福。

若是他主動來找你,你也不要表現得太卑微討好或是喜出望外,他本是愛你的,本來就會回來,有什麼好驚訝的呢?以免未來讓關係失衡。

你的淡定從容,會讓他重新愛上你,淡定不是冷漠,可別誤會了。

這時,很多人會想把這陣子受的委屈都抱怨一番,請不要這麼做,好不容易才修復的關係,就別讓負能量再次破壞了吧!

 

白櫻結語

被分手後,內心五味雜陳,要怎麼開心起來?但想挽回後得到幸福,只有這條路可走。

若你比從前還糟,他卻回來了,這是同情還是有特殊原因?總之很難是因為愛,沒有檢討和陽光的關係,未來會走向幸福嗎?

別說他回來你就會快樂,是你先快樂,他才會回來。

被分手後的人們個個都失去信心、充滿了不安全感,惶恐不安,請先安頓好自己,再去接近他。

提分手的人,也有可能想挽回,但自覺處於高位,難免會有希望對方改變這樣高高在上的想法,勸你最好不要,好的關係本來就是一起變好。

如果總認為只有一方需要改變,這樣的幸福只是建立在對方的隱忍和配合之上,哪天他受不了了,你們的幸福就消失了!

有時候,放過彼此是更明智的選擇,如果有不可能在一起的理由,或是兩人有本質上的差異,越早放手越好,這才是真正愛對方的表現。

相愛本就不是一定能在一起,如果離開你,他可以得到幸福和平靜,不如微笑祝福他,忍下想在一起的念頭,不要讓執念害苦了彼此。

這種時候,絕情才是深情,但還是希望你先努力過後才做這個決定,不是因為個人頑固的想法讓彼此離散。

就像很多人知道自己快走了,便假裝不愛對方把他逼走,最後對方知道真相,只會更加苦楚,這是自以為是的愛。

若彼此有依戀風格上的差異,比如說你喜歡黏在一起,對方喜歡有距離的親密,那也不建議再執著,想要幸福,總有一方要忍,這樣又能多長久?如果幸福總是一閃而過,真的還有意義嗎?

多數人都會說「我還想努力看看」、「我不想放棄」、「只要他還愛我,我就不想放手」,明知結局不幸福,仍選擇執著,是沒能力放手還是真愛,恐怕自己也分不清了

延伸閱讀:

依戀(依附)理論簡介及文章索引: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成因、判斷標準及相處方式

想要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下方粉絲頁,也可在臉書搜尋「白櫻」就能找到我。想看更多白櫻文章,可多點讚白櫻團隊下粉絲頁,並多留言按讚,即可提高收看機率。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