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白櫻是一個很喜歡發表自己想法,也很喜歡改進流程的人,所以關於今天的主題我感受甚深。
每回只要我在公司提個什麼意見,最後那件事就落到我頭上了。
沒人指定你是負責人,你也沒簽什麼任務書。
但最後,大家都默認你會搞定這一切。
你是提出想法的人,所以大家都覺得你會把它完成,就等於承接了額外的責任。
你問流程走到哪,結果主管說:「你不是負責的嗎?」
你提了一個建議,結果會議記錄上寫成「你的提案」;
你幫忙補一段簡報,結果上級直接丟:「這案子你繼續推吧。」
明明不是你份內的事,也變成你的了。
當然出來工作不要怕做事,能做事也是福氣,可以學到更多。
只是希望你在提醒前就有心理準備,這件事會落在你身上才提醒。
只是因為你比別人多想一步、多說一句,於是這系統的責任,就自動流向你。
1.不動者不扛,動者多背
這是組織行為學的常態機制。《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中曾明確指出:「在邊界模糊的架構中,責任會流向那些最少抱怨、最快動手的人。」
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團隊,會把責任默默推向那個「願意動」的人。
當你開口提建議,你成了主導者;
當你整理了資料,大家就默認你知道全部細節。
沒人開會指定「你負責」,也沒人問「這是不是你該負責」的,事情就這樣落在你身上。
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研究發現,那些習慣多做一步的人(proactive personalities),往往會在團隊中承擔比職責更多的事務,但卻不一定獲得相應的承認與回報。
2.默認負責人:組織裡最易被耗損的角色
在一個靠人兜底的組織裡,流程的不完善與責任的模糊會促使那些比較靠譜的人去補洞。
結果就是,什麼都不是你份內的事,最後都成了你的事。
你想拒絕,但拒絕後事情可能就卡住了。
你不是貪權,但若沒人推,整件事只會空轉。
這是能力問題嗎?不,是組織邏輯問題。
正因為你是那個能解決問題的人,所以問題都來找你;
但也因為你總能搞定問題,所以你從來不被當成「有問題」的人。
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了:「找你就對了。」
聽起來像在誇你效率高、配合度高、夠主動。
但實際上,是一種沉默的系統懶惰。
沒人想推動流程,就靠你出手;
流程推動了,成果是集體的,錯誤是個人的。
這不是信任,是轉嫁。
3.聰明的職場人,懂得「負責任」≠「什麼都接」
在沒有清楚晉升體系或績效制度的團隊裡,那些默默做事、什麼都接的員工,最容易被系統吃掉。
要避免這種耗損,請記住三個原則:
1. 不是負責人,就別拍板。
不接最終風險,不做關鍵決策。你不是主導者,不該背主導責任。
因為一旦你拍板,錯就算你頭上。
2. 協助範圍要寫清楚。
開頭幫了沒關係,但一定要說清楚:「這段資料我幫補,但後續主導還是由X負責。」
3. 模糊任務要先問清楚「誰是主責」
越含糊的事情,越不能默默接;先問清楚誰是主導,你只是協助。
這三點不是教你變冷漠,而是教你如何在一個職責邊界模糊的環境中活得長久又清醒。
4. 靠責任感撐住的組織,終究撐不久
你怕事情耽擱,主動動了手,結果大家鬆了手。
你想解決問題,反而成了背鍋的人。
你以為是表現,其實是慣性被利用。
在一個靠人兜底的組織裡,最後撐不住的永遠是那些最認真的人。
團隊不是靠少數人願做事擔責運轉的,是靠責任清楚、邊界明確,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部分,才能有序進行。
白櫻結語
你能做,不代表你該做完。
你的負責可能只是成全了他人的懶惰,在一個健全的公司較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若公司制度有問題,該沉默時,你便沉默吧!
就算提了意見,也要明確職責,不要最後都落在你頭上。
以前我也會想,為什麼我提的就要我負責,那以後誰還敢提好意見?
但若所在的環境就是如此,也只能默默改變做法,但若你覺得擔責也無所謂,那是最好了。
只要工作內容有意義,就當是磨鍊自己,那些不願做事的人,終會被職場淘汰。
只是這分寸,便要靠你自己拿捏了,別累壞了自己。
本文重點
・在流程不清的組織中,責任會自動流向最先行動的人。
・「默認負責人」常見於行動力強、少抱怨的人身上,卻容易被過度耗損。
・學會三原則劃清邊界:不拍板不拍胸、協助要列明、模糊任務先釐清。
・不是拒絕負責,而是建立系統,避免責任失控與職場過勞。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