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生活中,你一定遇過這種人——別人笑話講到一半,他已經笑到彎腰捧肚;
看到很多一點點好笑的事,他就在旁邊忍不住偷笑;
甚至連你不小心跌倒,他都笑到眼淚直流,還順便道個歉:「不好意思啦,我笑點真的太低了!」
笑點低,是不是代表這個人沒深度?不成熟?沒禮貌?還是情緒太敏感?其實,都不是。
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笑點低的人,反而可能擁有更豐富的情感反應、更靈敏的大腦神經通路與更高的社交感知力。
1. 大腦的獎賞系統特別「熱情」
笑是什麼?不是只有好笑的時候才笑。
事實上,笑是大腦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運作後的「情緒釋放」。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一項研究發現,當我們感受到好笑或愉悅時,大腦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被激活,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種快樂荷爾蒙會驅使我們「發笑」,就像吃到好吃的、戀愛一樣,是一種「生理上的反應」。
哈佛大學心理神經研究也指出:
「當一個人笑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與內啡肽,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能帶來快感、舒壓與幸福感。」
而笑點低的人,可能是這套系統反應得特別快、特別敏感——
⋅ 他們對趣味、搞笑、甚至一點點的荒謬都有立即的情緒反饋
⋅ 他們不是在「故意笑」,而是在「不由自主地感到好笑」
你可以想像,他們的大腦對「幽默」這件事的雷達非常靈敏,偵測到一點點訊號,就開始「開心大反應」。
2. 擁有比較樂觀的性格特質
這種人看似「不正經」,其實內在有很強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
心理學家 Barbara Fredrickson 提出的「擴展與建構理論」中指出:
「正向情緒有助於擴展個體的認知資源,並建立長期心理韌性。」
也就是說:愛笑的人,不但情緒復原力強,還能用幽默自我療癒。
笑點低,其實是一種高階情緒處理方式。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的「正向心理學」理論指出:
「笑點低的人,常常有一種『對世界保持輕盈好奇』的傾向。」
這些人通常比較外向、開朗、對生活充滿趣味觀察,不容易陷在嚴肅或負面思考裡。
這樣的人,在社交場合往往也更受歡迎,因為笑,是情緒的共振器,會讓別人也跟著輕鬆起來。
3. 鏡像神經元發達,更容易共感
我們之前聊過「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這個大腦結構——當你看到別人快樂、悲傷或大笑,你自己的大腦也會「模擬」這種情緒,產生共感。
笑點低的人,很可能這組神經系統特別發達。
他們看到別人笑,就會下意識地也想笑。
哪怕不是什麼超好笑的內容,只要氣氛對、語調一浮起,他們就笑得不行。
很多人以為笑點低等於「沒大腦」,但事實上,笑點低的人往往感官敏銳、情緒連結快、注意細節的能力也不差。
因為他們會被微小的語氣變化、表情誇張、語意反差所觸發,這代表他們其實很懂得觀察。
而這種能「在生活裡找到好笑點」的人,通常對世界的感知是打開的,內心比較柔軟、善感、容易共情。
4. 情緒表達比較自由,不會壓抑
不是每個人都能「允許自己笑出來」。
很多人覺得要成熟、要有氣質、要矜持,所以把笑憋住,只輕輕勾嘴角。
但笑點低的人,通常不太在意這種包袱。他們願意讓自己「情緒外顯」,也敢於「被看到開心」。
心理學家指出:壓抑情緒與過度控制情緒,會降低幸福感與人際親密感。
而笑點低的人,剛好反其道而行:
他們不覺得笑是失態,而是一種自然反應。
這種「允許自己快樂」的能力,其實正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
白櫻結語
笑點低不是毛病,而是一種大腦靈敏、性格開朗、情緒流動順暢的特質。
在這個壓力山大的世界裡,願意發自內心開懷大笑,其實是難能可貴的本事。
那代表一個人保有對生活的熱情、對幽默的體會、對情緒的接納。
笑點低,不代表無厘頭,而是一種選擇快樂的能力
白櫻也遇過這種人,跟他們說笑話很有成就感,只要有一點好笑,他們就會很有反應。
有些人比較嚴肅就不一樣了,你明明說的是笑話,他們卻面無表情,給了很冷淡的反應。
甚至從笑話中還找出嚴肅的點,又開始論述一番,讓人感到十分無趣。
所以,下次你遇到一個笑點很低的朋友,請不要取笑他,請好好珍惜他。因為他就是那種能讓氣氛瞬間變溫柔、讓日子突然變有趣的人。
本文重點
笑點低是大腦獎賞系統對幽默訊號反應快速的結果
性格上較樂觀開放者更容易對生活細節產生幽默感
鏡像神經元發達使人更具共感能力,容易被笑聲感染
願意自然表達快樂是一種心理健康與情緒自由的表現
笑是一種情緒連結力,笑點低的人反而更能傳遞正能量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