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有一群人,明明對家庭很有責任感、也曾努力維繫親情,

最後卻選擇與父母保持距離,甚至遠走高飛、不再來往。

外人看了不理解,說他們冷淡、沒良心、不孝。

但真正走過那段路的人才知道,那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期耗損下的自我保護。

心理成熟的人,會從迎合父母,走向適當地遠離父母。

不是討厭父母,而是明白再靠近,就要犧牲自我。

那些不得不拉開距離的孩子,往往有這四個共同特徵。


1. 他們曾經太努力扮演「好孩子」

從小他們就是聽話、成績好、不惹事的那一型,

活得小心翼翼,只為換取一句「你是爸媽的驕傲」。

這類人深受「條件式愛」的影響,內心渴望認同感,

所以凡事先想「爸媽會怎麼看」、「我會不會讓他們失望」,壓抑自己喜好,習慣討好,直到心力交瘁。

心理學稱這種模式為「親密恐懼依附」:越在意的關係,越害怕衝突與否定。

很多選擇遠離父母的人,也可能是從小就背負過多家庭責任。

有的成了「小大人」、有的被迫情緒獨立,甚至反過來安撫父母的情緒。

父母則毫無顧忌地將重擔往他們身上扔,一直索取金錢和情緒價值,連去自家附近賣場都要孩子大老遠跑來載她(雙腳健全的狀況下)。

夫妻間有矛盾或工作上有困難,也都向孩子訴苦,沒考慮到他正在唸書,根本無力處理大人的事務。

他們內心其實很想撒嬌、想被呵護,但現實中,他們只能被迫成為懂事的大人。

等到他有了獨立意識後,就會不想再扮演這樣的角色,不是不孝,而是這本不該是孩子該承擔的。

🧠 心理現象稱為「情緒角色反轉」(Parentification):當孩子被迫擔任過多家庭責任時,成長後會對家庭產生隱性的排斥與逃離。


2. 他們對情緒消耗的感受,比常人更敏感

有些父母不是惡意,而是情緒失控、過度干涉、翻舊帳、忽冷忽熱……

而這些情緒型的互動,會讓高敏感型子女特別難受。

根據依附理論,如果父母在情緒表達上不穩定,

孩子很容易養成「過度警覺、過度自責」的心理模式。

他們不會發脾氣、不會回嘴,但每一次對話,都很內耗。

久了,他們不是討厭父母,是累了。

這類人從小就情緒豐富、感知細膩,但父母不是疏忽,就是以「你想太多了」「別這麼玻璃心」帶過。

久而久之,他們學會了壓抑自己,扮演乖小孩

但也因此,內心累積了無數「我其實從沒被真正懂過」的缺憾,再加上一再因為父母的態度而難受,最後為了保護自己便選擇遠離了。

🧠 心理學觀點:這類孩子多為焦慮型或混合型依附,成長過程中若無法獲得穩定回應,成年後容易陷入「親近就難過、遠離才安穩」的矛盾情緒。


3. 被寵壞了

這類人的狀況就沒那麼無辜且善意了,他們從小得到很多資源和疼愛,養成了依賴和自我的習性。

長大後,父母因偏心失了其他手足的信任,只能轉而要求這個自己偏愛的孩子付出。

這些孩子被寵壞了,根本沒有工作能力,還想跟父母要錢呢!

這時父母的要求就會讓他們覺得很煩,「我還沒跟你要錢,你倒來麻煩我了」。

要久了,覺得煩,他便想遠離了,這樣的遠離純屬自私,並沒有愛。

父母曾經那麼愛他們,付出那麼多,但他們卻不願回報。

但也不能單純怪被寵壞的孩子,主因是父母只知道寵不知道愛,可能也不曾給他接納和支持,只是一直付出金錢而已。

所以這孩子才學不會真正的愛,自然也不會愛父母。

 

4. 他們從小沒被看見過

很多人從小沒被看見過,所謂看見是指他的情緒和感受都被接納,父母是真誠地願意了解孩子,而非壓迫和要求而已。

這類人和父母從來不曾「交心」過,父母對他們只有指責、要求和誤解。

等長大後,他們真的會覺得心很累,便不想接近了。

沒成就時,父母說孩子讓他們丟臉,誰家的孩子多厲害。

有成就時,父母又說要他們幫助手足,不要那麼自私。

從來不曾站在他們的角度替他們設想,這樣的父母,就像陌生人一樣,還會一直索取。

久而久之,就不想回家了,會被孩子黏著的父母,大多是非常有愛的!

他們疼愛孩子、肯定和支持孩子,是世上最溫暖的存在。

遠離的孩子學會為自己設界線,不再「用孝順捆綁自己」

孝順在很多亞洲家庭裡,被誤解為「無條件聽話」、「不計代價付出」。

但成熟的親子關係,不是一味要對方付出,而是彼此尊重的界線感。

真正開始遠離父母的人,其實是在學會長大。

他們明白:陪伴不該以情緒為代價,親情不該只靠責任感維繫。

心理諮商領域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分化(differentiation):我可以愛你,但我也保留愛自己的空間。

我不必活成你期待的樣子,才能是個「夠好的孩子」。

他們不是沒有愛,而是開始察覺到,每次與父母互動,都容易讓自己變得壓抑、焦慮、內耗。

這不是偶爾的情緒波動,而是一種「關係模式」的長期消耗。

當他們開始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自處,

就更明白:保持距離,不是冷漠,而是保護自我心理的邊界。

🧠 這類人逐漸形成了「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即使與父母情感相連,也要建立明確的情緒與價值界線。


白櫻結語

很多選擇遠離父母的人,不是不愛,而是愛得有距離。

他們可能每天仍掛念父母的身體健康,會默默安排保險、寄生活費、請人代為照顧,只是不再用語言與互動去挑戰自己脆弱的情緒。

這種「默默愛著但疏離」的狀態,是一種心理防衛,也是他們能維持對這段關係最後一絲善意的方式。

他們其實從來沒放棄親情,只是放棄了過度燃燒自己去經營親情。

遠離,是某些人唯一能愛父母的方式

我們常說「孝順」,卻很少說「自我保護」;我們歌頌隱忍,卻很少考慮,有些人「接近父母就不快樂」。

那些選擇保持距離的人,往往是經歷太多無法訴說的情緒、角色壓力與內在撕裂,他們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累。

別說孩子要自己調整,父母也得改變才行,但改變對大家來說都是那麼地難。

相處不了勉強對誰都不好,最後也只能漸行漸遠。

他們用距離,換來平靜。用沉默,保護自尊。

因為真正成熟的愛,是我仍然在意你,但我不再委屈自己去討好你

你是否也曾因為愛太深,而不得不選擇疏遠父母?

遠離,不是背叛,而是一種溫柔的退出。

有些距離,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只有遠一點,才不會彼此損害。

如果愛變成了消耗,那麼,讓關係喘口氣,也是種成熟的選擇。

但在那之前,我們也要先做出努力才能考慮放棄,會比較好一些。


本文重點

  • 不得不遠離父母的人,往往曾經努力扮演過「完美孩子」,卻耗盡力氣

  • 情緒高度敏感、難以承受父母反覆情緒,是造成疏遠的重要原因

  • 他們開始建立心理界線,明白愛不是無底線的配合

  • 外表冷淡的人,往往仍默默掛念,只是選擇用距離守住情感完整

  • 真正的孝順,不是毫無界線的犧牲,而是保留一份愛自己的能力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