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白櫻 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小時候的你,是不是曾經因為「太吵」、「太麻煩」、「太敏感」而被責怪?

於是你學會了收起情緒、壓下需求,把「懂事」當作生存方式。

長大後的你,或許總是溫和、總是體貼,做什麼都先替別人想,不麻煩別人、不添亂、不出錯。

這樣的你,看起來很成熟,卻常常在夜深人靜時覺得疲憊。

過度正直,不是美德,而是被馴化太久的結果。

當然若是真的為人著想,不去麻煩別人,但也可以坦然接受別人的好,也願麻煩很親近的人,那就真的是美德了。

重點在於能否自然地接受和給予,如果總是不敢拿,那可能是內在匱乏的表現。

1.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太好」?

心理學家Winnicott提出「順從型自我」(False Self)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為了得到照顧與認同,逐漸壓抑真實的感受與需求,扮演出「父母期待中的乖孩子」。

這樣的自我雖然看起來穩定,但其實內在是壓抑、不自由的

我們把界線收起來,把不滿吞下去,最後成了一個溫吞、守規矩、從不拒絕的人。

我們太習慣當那個「好人」,好到不敢說不,不敢生氣,不敢做自己。

2. 你以為的優點,其實是防禦

當一個人長期把「體貼」「正直」「不麻煩別人」作為自己最大的特質,內心往往藏著的是一種害怕被拋棄的焦慮

在問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為了維持關係與安全感,會強化自我控制與壓抑需求,表面上是懂事,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

久而久之,我們把防禦機制誤以為是性格,把委屈當作責任,把壓抑包裝成成熟。

3. 過度正直的三大代價

失去真實感:你總是在表演「該做的樣子」,但內心越來越空洞,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情緒鈍化:你壓抑太久,不敢生氣、不敢不滿,到最後連自己都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想法。

人際失衡:你不麻煩別人,但別人卻開始習慣忽略你,因為你總是「好說話」、「不會介意」。

當一個人太正直、太得體、太不惹事,往往不是因為不需要,是覺得自己不配要。

4. 怎麼找回真實的自己?

不是要你變得自私,而是要你學會:好人不是無條件犧牲,而是有選擇地給予。

.練習辨識「我想」與「我該」的差異
下一次想幫別人前,問自己:這是我真心願意,還是我怕被討厭?

.允許自己有界線,也有情緒
不再為了讓場面好看、讓大家開心,就默默吞下不適。你可以禮貌,但不必過度忍讓。

.接納那個偶爾自私、偶爾拒絕、偶爾任性的自己
那不是壞,而是完整。人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只有乖才能被愛。

脆弱是真誠的開始,真誠才有連結。

當你肯放下過度包裝的「好」,你才能擁有真正親密的人際關係。

白櫻結語

真正愛你的人,不需要你的完美,他們喜歡看到你做自己!

或許你的父母曾經不許你做自己,總是壓迫你、批評你,要求你又好又乖才肯對你好一點。

於是你變成了過度正直的人,深怕給人添一點麻煩,還希望自己能付出很多價值。

但久而久之,卻變成老好人,沒人在乎你的感受和利益,漸漸看不到你。

其實接受他人的付出,也是一種能力,只要有來有往就好。

「配得感」是很重要的,你覺得自己配得上別人的付出,你就會欣然接受。

另一種極端的人則是配得感過盛,覺得自己像國王或女王,百姓本該向自己朝貢,付出什麼都不用感謝,只要索取就好。

這類人也會被討厭,人生就是在求中庸,不要過與不及。

就像白櫻愛我的毛孩,她在我心中很完美,但有時她小鬧一下,我也完全不會介意。

我不會因此討厭她,也不會責怪她,我會看看她要什麼,尊重她的感受。

因為我在意她,所以她也很有分寸,不會鬧得天翻地覆,因為她知道,媽媽總會回應她。

愛就是這樣吧!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要求你完美,而是會包容你的正常情緒表達。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不會變得過度正直,深怕自己逾矩,會自然地呈現自己最真實的狀態,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深愛他。

本文重點

1. 過度正直常源於童年為了安全與認同而壓抑自我,是創傷型順從的結果。
2. 表現出來的懂事與體貼,可能是深層焦慮的偽裝。
3. 長期壓抑將導致失去真實感、情緒僵化與人際失衡。
4. 找回自己從學會拒絕、重建界線、分辨「我想」與「我該」開始。
5. 真正的好,不是討好,而是帶著自我與尊嚴的溫柔。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