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女人:
穿著總是簡單素淨,衣服不求時尚,只求耐穿;
包包、鞋子一用好幾年,化妝品總是最基本款;
吃飯不挑剔,餐餐能飽足就好,從不講究排場與品味。
她們不一定沒錢,也不是懶,
而是打從心底,對打扮自己這件事,沒有念想,也不習慣。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女孩在成長階段是否能自由展現自我、探索美感與表達慾望,與她與父親之間的依附關係密切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Linda Nielsen曾指出:
「女兒與父親的親密程度,將直接影響她對自我形象的接受程度與自尊發展。」
這一類女性的背後,往往都有一種情感模式強烈、控制力高或情感缺席的父親。
如果這不愛打扮的女性十分自信和自在,有著自己的事業和重心,那她的不打扮可能純粹是一種選擇。
她選了對人生更重要的事,不一定是來自於匱乏,我們討論的是不打扮也不講究,但對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的那類人。
1. 父親過於嚴厲,讓她不敢表現自己
從小面對高壓與高標準的父親,「別太張揚」、「這樣穿不端莊」、「要聽話」這類語言是她耳邊最常聽到的話。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女孩會潛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變美的念頭與忽視自己的存在感。
根據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心理系(Sorkhabi, 2005)研究,嚴格控制型的父親會讓女兒形成焦慮型依附與羞恥感,影響她的外貌表達與自我呈現。
她學會了「收起來」,而不是「活出來」。
她可能轉而將精力都放在自我成長上,追求好的表現,而非重視外在。
2. 父親情感冷淡,她不習慣被寵愛
有些女人,對奢侈品沒興趣,連生日都懶得慶祝,不是她真的不需要浪漫和儀式感,而是她從來沒體驗過「被疼愛」是什麼感覺。
根據《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研究(Rollè et al., 2019)指出:
「與父親有穩定情感連結的女孩,青春期之後更容易發展出積極的自我形象,
並更願意在外貌與形象上投入關注與呵護。」
而父愛缺席或冷淡的個案,則明顯出現「不願打扮、社交回避、穿著過度簡化」等傾向。
她不是不想打扮,而是從沒被教會可以為自己花心思,也從未相信「我值得」。
3. 父親觀念保守,視打扮為「輕浮」
在某些傳統家庭中,女孩從小被灌輸「清純就是德行」、「樸素才得體」的觀念,只要一畫紅唇、一穿亮色,就會被說「學壞了」。
這種家庭價值觀讓孩子產生了「打扮等於錯」的羞恥感。
《Sex Roles》期刊發表的研究(Milkie et al., 2004)指出:
「若父親強化傳統性別角色,會讓女兒內化『美等於浮誇』的錯誤觀念,
形成所謂的『美貌羞愧感(beauty shame)』,進而長期否定對自身外表的投資與表達。」
她不是天生不在乎,而是從小被教育「美是錯的」。
4. 父愛匱乏的女孩,容易否定自我價值
心理學家Susan Harter的研究(耶魯大學)顯示:
「女孩的自我價值核心建立於重要他人,尤其是父親的情感參與與肯定。」
當父親從未給予讚賞、也未肯定她的存在,她將在成年後表現出對外表的漠視與自我價值感低落。
你會發現,她不照鏡子,不拍照,不買衣服。
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潛意識裡,她早就認定:「我不值得好好對待自己。」
白櫻結語:不愛打扮的女人,可能只是從未被愛過
當一個女人從來沒被人說過「你很好」、「你值得更美」,
她很難自然地走向自我滋養、自我欣賞的路。
不是她不願意為自己打扮,而是那顆曾被忽視的心,早就不敢奢望任何溫柔的對待。
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批評與提醒,而是一個人能給她說:
「你值得被愛,你是完美的。」
願所有女孩都能早早聽見這句話,也願那些曾經不被疼愛的女人,從今天開始,親手把自己寵回來。
因為妳不是不配變美,而是一直在等,等一個願意讓妳「感受被愛」的父親,妳常會將這角色投射於伴侶身上。
但,妳其實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妳本身就很好了,妳完全有能力變成妳想要的自己!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