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有些人總覺得,別人為自己付出是理所當然;一句簡單的「謝謝」,對他而言成了不必要的形式

但心理學早已告訴我們,感恩不是形式,而是心的溫度,是一種關係的潤滑劑。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艾蒙斯(Robert Emmons)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長期習慣表達感謝的人,不只心理更健康,也更能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他在實驗中發現,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謝的事,持續十週,就能顯著提升幸福感與降低抑鬱傾向

相對的,那些從不表達感謝的人,往往在人際互動中產生較多衝突,也更容易孤立自己。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某位朋友總是接受幫忙,卻從不道謝,時間久了,心中自然生出疙瘩。

感謝不是貶低自己,而是看見對方的善意

當對方的好被看見與回應,一段關係才有了良好的互動,可以正面地成長下去。

反之,長期不被感謝的人,最終會選擇沈默或離開,因為心冷了,不會再熱。

1. 「不說謝謝」的背後,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根據《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在收到感謝時,會增加利他行為的意願,也會提升彼此間的信任與合作意圖

反之,長期面對不知感恩的人,大腦會產生一種「社交疲乏感」(social fatigue),讓人產生疏離、壓抑甚至自我價值感低落。

「謝謝」是一句短短的話,卻代表著一個人是否具備基本的情感覺察力與道德自覺。

這樣的人往往不只是忘了說,而是根本不覺得需要說。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別人為他們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

他們習慣收割別人的好意,卻從不種下回報的種子。

他們的世界,始終繞著自己打轉。

也有另一種人,他們心中覺得感謝,但不知如何說出口,彷彿說了就矮人一等似的,或認為不需要說。

但其實根本沒有不需感謝的關係,有人會不喜歡小事上的感謝,比如很熟的人會認為幫你拿個筷子不用謝謝。

大一點的事情 上的感謝,則是人人都需要的,比如你的門壞了,對方幫你修好,這都需要好好謝謝一番。

你會發現,那些內在穩定、成熟溫暖的人,幾乎都有個共通點——他們懂得感謝。

他們不見得把「謝謝」掛在嘴邊,但在每個小細節裡,都看得到他們對世界的敬意。

這不是裝出來的修養,而是源自於內心對他人付出的敏銳感知。

懂得感謝的人,不會習慣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總能用一種溫柔的方式,把你當人對待。

心理學裡有個名詞叫做「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指的是人在互動中,為維繫氣氛或他人感受所做的內心努力。

那些從不說謝謝的人,其實是在忽略你的情緒勞動,等於否定了你的情感價值。

這樣的人,不只不知感恩,更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展現

2. 與不感恩的人相處,是一種慢性耗損

心理學家Dr. Robin Stern 曾提出一個「情緒勒索迴圈」的概念:當你不斷對一個人付出,而對方從未給你任何肯定或感謝時,

你會不知不覺進入一種討好模式,想要用更多的付出換取一絲溫暖。

但對方往往無動於衷,還會越來越理所當然地索取更多。

與這種人相處,不只是沒成就感,而是漸漸感到筋疲力盡。

長期下來,很多人會因此對人性失望、對付出產生懷疑,甚至產生「我是不是太傻」的自我貶低念頭。

在一項2010年發表於《應用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工作環境中最容易引起情緒倦怠的因素之一,就是「付出得不到回應」

這點不只適用於職場,更是人際關係的真實寫照。

當你一再給予,而對方無動於衷,最終受傷的會是你自己。

有些人會說:「但他就是不習慣說謝謝啊,個性使然。」

但感謝是一種選擇,不是天賦。

真正的在乎,會讓一個人學著改變自己,哪怕只是多說一句話

一個不願意對你好的人,不值得你用溫柔去消耗自己。

你應該把溫柔給懂得回應的人,把耐心用在會讓你變好的人身上。

與其在一段關係中反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如學會轉身離開。

因為有時候,離開一個從不說謝謝的人,不是冷酷,而是自我尊重的開始。

3. 感恩,是一種健康的習慣,不只是禮貌

許多人以為「感恩」只是一種禮貌,其實,它更是一種能夠提升心理健康的能力。

願意感恩的人,往往內心更富足,生活也更能看見光明面

而那些從不說謝謝的人,可能內心早已枯竭。

他們不願看見別人的好,不願承認自己曾經受惠,因為他們無法忍受「自己不是最強」的事實。

所以,當你遇到一個從不感謝你付出的人,別再委屈自己,而是要學會停下來思考:我是否正為一個情感黑洞燃燒自己?

名人也懂:感恩,是一種看見他人的能力

奧斯卡影后茱莉亞·羅勃茲曾說:「我最感激的,不是我得到的,而是一路上那些在背後默默推我一把的人。」

她明白,自己的成功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身邊人的成全與協助。

同樣的,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卸任演說中,對第一夫人米雪兒、副總統拜登與團隊成員深情致謝,甚至哽咽。

真正有高度的人,不會吝於說謝謝,因為他們知道「我能走到這裡,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推著我。」

那反觀我們身邊那些「凡事理所當然」的人,是不是連基本的謙卑都無法做到?

當一個人永遠只看見自己的努力,卻無視他人對他的成就貢獻,那就不是堅強,而是自私的偽裝。

真正成熟的關係,是雙向的珍惜與感激

有一種說法:「一段關係中,如果只有一個人努力,那就不是愛,是消耗。」

友情如此,愛情亦然。你說「辛苦了」,他卻默不作聲;你熬夜幫忙,他連眼神都不給一個。

這樣的關係,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感恩,不是一種交換,而是一種心意的回應。

懂得說謝謝的人,不會讓你的付出變得廉價;而從不說謝謝的人,總有一天會讓你徹底心寒。

我們都需要溫暖,但更需要一個願意認真看見我們付出的人。

因為在關係中,沒有什麼比「被看見」更重要的了

白櫻結語

最近白櫻也遇到了這樣的人,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我不得不和一些人密切來往。

不對比不知道,原來我的正面能力,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高度。

我有很敏銳的感謝雷達,我會很快地意識到他人為我付出了什麼,我該感謝對方。

我也會很快發現對方的美好之處,並加以讚揚,但我面對的是反駁型人格。

他們有很強的主觀意識,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什麼事都要先否定你才說他的想法,但其實他說出來的意見就是你剛剛說的。

因為我學習過,所以我知道和這樣的人相處,就是無需多言,別說太多你的意見,包容對方也是一種修養。

因為替他們著想,所以默默做了很多付出,這些付出都是很明顯的。

他們為我做了什麼,我都會真誠地感謝他,他便很滿意地收下。

但久了以後我發現,好像從來未曾聽到對方感謝我,不是我付出了需要回報,而是意識到對方的人格特質有些問題。

所以去查找了資料,才寫了這篇,不知感恩的人,其實多是自大的,他們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感受到的善意很少。

他們沒打開自己的感恩雷達,所以看不見他人的好,我身邊有人對他們很不滿,但我一直看見他們的付出,幫他們說話。

別人懂不懂感恩不關我們的事,我們自己要懂!

我知他們只是從不看書,所以思維層次有些封閉,很多事他們是不懂的,才會表達得那麼傲慢。

他們至少是還願付出的人,所以這關係還值得維持,如果不付出也無感恩之心,那就不用維繫了,這樣的關係只是消耗而已。

被我斷絕的家人,便在這一類,要求來往的人都很完美是很難的。

我們只能要求自己,看到自己已經擁有很強的正面特質,我感到欣慰,這代表我長期以來接觸和發送的正能量,都沒白費。

我很喜歡這樣正面的自己,隨時隨地都在感謝和讚揚,都是發自內心的。

哪怕身邊人沒同樣對我,我也是受益的,至少我的心滿溢著他人的好。

本文重點

1. 「謝謝」不只是禮貌,是一種基本的人格修養與情感回應能力。

2. 從不說謝謝的人,可能具有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徵。

3. 長期與這類人相處,會對心理造成慢性耗損,甚至影響自我價值感。

4. 感恩是能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的重要心理習慣。

5. 真正健康的關係,建立在彼此珍惜與雙向感激上。

6. 當你不被感謝,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對方不值得。

如果你想真正過得更好,別再委屈自己去溫暖一個從不回應你的人,因為連一句「謝謝」都說不出口的人,未來也不會為你撐傘。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