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跟白櫻一起成長」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往往不在於天賦,也不只在於努力,而是在於執行的間隙。
你是否曾經滿腔熱血地下定決心要學習一門技能、培養一個習慣,卻在開始之後沒多久,因為拖延、因為猶豫,讓這個決心變成了一場未完成的夢?
當「想做」與「去做」之間的時間越拉越長,行動的溫度逐漸冷卻,最終只剩下無奈與悔恨。
這,就是許多人逐漸廢掉的真正原因。
執行間隙拉長,動力就會消失
人的內心充滿變數。依照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人類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當我們對某件事有強烈的內在動機時,熱情如同火焰,推動我們向前。
但如果沒有立即行動,這股熱情會逐漸冷卻,被現實的冷風吹散。
每多猶豫一天,行動的動力就會降低一分,直到最後完全消失。
舉例來說,你可能下定決心每天晨跑。
第一天因為下雨。
第二天因為熬夜太累。
第三天因為朋友約早餐……
最後,晨跑這件事從「待辦事項」變成「遺忘事項」這種情境不只發生在運動上,也發生在學習、工作甚至是人際關係中。
當你一直拖延行動,執行的間隙越拉越長,你的決心終究會被時間磨平。
執行間隙過長,讓人陷入假努力
有些人表面上努力,實則一直在「準備」,從不真正開始。
這與動機歪曲(Motivated Reasoning)有關,當我們不願展開真正的行動時,會傾向尋找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目前的狀態是合理的。
他們可能會花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健身,看無數本關於理財的書籍,學習各種效率管理技巧,但從來沒有真正踏出第一步。
比如說辦了健身房的會員,但卻找各種理由不去健身。
準備本身沒有錯,但過度準備卻是一種拖延的藉口。
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時間在做「準備」卻遲遲沒有開始,那麼你該問問自己:
我是真的還沒準備好,還是根本不想開始?
執行間隙太長,讓我們習慣未完成狀態
人類有一種適應力,當一件事被拖延久了,我們會逐漸習慣它的未完成狀態。甚至開始接受「還沒做」這件事是理所當然的。
這與齊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有關。該效應指出未完成的任務會在我們的腦海中佔據較多注意力。
但如果拖延時間太長,我們的大腦也會習慣這種未完成狀態,最終對其麻木。
想像一下,如果你一開始計畫學英文,卻拖延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你可能會開始告訴自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吧。」
到了第三年,你甚至不再把學英文這件事放在心上。
當一件事的執行間隙長到一定程度,它就不再是一個「待完成的目標」,而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念頭」。
如何縮短執行間隙?
縮短執行間隙,就是提升行動力的關鍵。
建立即刻行動的習慣
依照5秒法則(The 5-Second Rule),當你有一個想法,應該在5秒內立即行動,否則大腦會開始產生拖延的理由。
想寫作,就先寫一段,想運動,就先做五分鐘的伸展。
不要讓「開始」這件事變得太難,讓自己可以輕鬆跨出第一步。
設立不可拖延的規則
告訴自己,凡事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執行。
例如,想到一個計畫,24小時內一定要採取至少一個行動,即便只是列出行動清單,也是一個開始。
降低對完美的執著
很多人不行動的原因,是因為想要一次就做到完美。
但依照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完美來自於不斷修正,而不是等待萬事俱備。
開始做,才有機會變得更好。這也是完美主義反會拖累你的原因。
找一個監督者
人類對「自己承諾的事情」可能會妥協。但對「對別人承諾的事情」卻較難食言(當然也有少數人總是食言而無感)。
如果你容易拖延,試著找個人監督你,或是公開宣布你的計畫,讓自己有執行的壓力。
白櫻結語
我們總以為自己還有時間,總覺得「明天再做」也可以。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時間無聲無息地帶走了我們的熱情與機會。
執行間隙太長,會讓一個人漸漸廢掉,讓夢想從現實中消失,最終只剩下後悔。
真正能改變人生的人,並不是天賦最高、準備最充分的,而是那些願意馬上開始的人。
行動的每一刻,都是對未來的投資。
從現在開始,縮短你的執行間隙,不讓自己的人生被拖延毀掉。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