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按讚「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或在臉書搜尋「白櫻」,每天看點正能量,吸引來更多幸運和美好的人事物

很多父母一提到「養壞孩子」,腦海裡浮現的,往往是那些被打罵長大、或是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

但心理學家卻發現,真正會徹底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兇罵,不是貧窮,而是——無聲的忽視。

這種忽視,讓孩子感受不到愛,也找不到價值感;這種忽視,讓孩子的內在核心逐漸崩解,成為一個內心空洞、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

真正可怕的,往往不是大聲怒罵,而是父母每天無聲的冷淡;真正摧毀孩子的,不是吃苦受窮,而是從來沒有被真正看見。

1. 「冷漠型忽視」,讓孩子從小活在無聲的恐懼裡

有些家庭,表面上風平浪靜,父母也從不打罵孩子,甚至衣食無缺,供應得無微不至,但家裡的氣氛永遠冷冷的,話少到可憐,父母面對孩子永遠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

孩子犯錯了,父母不罵,只是冷著臉不說話;孩子開心分享時,父母隨口「嗯」一下;

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只丟下一句:「你自己想辦法。」

沒有責罵,卻比責罵更可怕,因為孩子活在一種無法解讀的冷漠裡,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反饋。

被罵的孩子,至少知道父母在意;被冷處理的孩子,最後只會覺得:「我在這個家,根本是多餘的。」

2. 「功能型忽視」,把孩子當責任在養,而不是當生命在愛

很多父母,以為給孩子吃飽穿暖,送他上最好的學校,就是盡責的好父母。

但心理學家提醒,這種「只滿足物質需求,卻忽視情感連結」的功能型養育,才是最深的忽視。

孩子不是家裡的KPI,不是成績單上的數字,更不是用來彰顯父母面子的工具。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蹲下來,真的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聽他說那些無聊的小事,回應他那些笨拙的情緒,陪他走過那些無助的時刻。

孩子真正的幸福感,不是房間有多大,而是父母的眼裡有沒有他。

3. 「選擇性忽視」,讓孩子活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還有一種忽視,比冷漠更可怕,叫做「父母只關心孩子的表現,卻忽略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考高分,父母笑臉迎人;孩子犯錯了,父母就冷言冷語。

孩子為了獲得愛,只能拼命表現、拼命討好,壓抑真實的自己,迎合父母想要的樣子。

這種孩子,長大後幾乎都有討好型人格,活在別人的評分表裡,永遠不敢做真正的自己。

父母的愛,如果是有條件的,那比不愛更可怕。

4. 「精神缺席」,讓孩子學不會親密關係

最常見的一種忽視,是父母雖然身體在場,但靈魂永遠缺席

陪孩子吃飯,手機沒放下;帶孩子出遊,心裡還掛念工作;孩子講話,心不在焉敷衍幾句。

這種精神缺席,讓孩子從小學到:「我是不重要的,沒人真的想了解我。」

長大後,這種孩子很難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被人認真對待是什麼感覺。

白櫻結語

毀掉孩子一生,不是罵一兩句,也不是家裡窮,而是你從來沒有真正「看見」他。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富養,也不是嚴管,而是被看見、被聽見、被理解。

他不是來幫你完成夢想的,他不是你面子上的裝飾品,他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渴望你走進他心裡的那個人。

真正的好父母,不是買最好,而是看得見;不是給最多,而是陪得久;不是控制得最嚴,而是愛得最深。

常常誇孩子、常關心他的感受,才是更重要的!

本文重點

冷漠型忽視:不打不罵,但冷漠到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功能型忽視:只養身體,不養靈魂,把孩子當任務完成

選擇性忽視:只愛孩子的好表現,不愛孩子的全部

精神缺席型忽視:身體在,靈魂不在,孩子從小學會孤獨自處

真正愛孩子,是看見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獨特

孩子不怕父母窮,不怕父母兇,最怕父母看不見自己的存在。
被忽視的孩子,用一生都在找補回被看見的資格。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那個一輩子都在尋找父母目光的人。

想要永遠都能找到白櫻?請將本站加入最愛或按讚「白櫻文章」粉絲頁(點選藍字即可加入),想加入更多白櫻的粉專請留意本網頁畫面,向下拉即可看到。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