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看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白櫻會提供有關時事新聞、吸引力法則、依戀理論、兩性關係、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相關文章,從各方面提昇你的心態和能力,讓你獲得更多正能量!進而改命,過上更好的生活

人到晚年,身體變差了,老伴和手足或許也不在了,朋友更是早就疏遠多年。

能依靠的只有子女,有的老人家心裡會很想和他們同住,

但住在一起,往往不會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好,除非你和子女一家人都處得非常好,但這情況很少見。

適當的距離,能保護彼此的關係,更能避免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

兩代人之間的觀念、習慣和生活方式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在同居時會浮現,影響家庭和諧。

本文將探討與子女分開住會更好的理由,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親情與獨立間取得平衡。

本文的前提是身體健康,如果身體有問題了,也會建議住養老院,對彼此都好。

但若兩方都沒錢,也只能同住了。

 

1、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生活習慣的衝突

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避免因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的差異而產生的不適。

例如,長輩可能習慣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則偏愛晚睡晚起,這種作息差異長期下來容易引發矛盾。

除非長輩可以視而不見,尊重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如果硬要晚輩配合,那有可能會每天都在生氣。

閨蜜的公婆就是如此,只要他們8點起來,公婆就會擺臭臉,然後冷嘲熱諷,說得很難聽。

為了這一點小事,鬧得天天都不開心,但年輕人的作息哪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公婆5點醒,便要晚輩也5點起,才叫尊重,才叫過得正常,這是太過執著了。

這樣的長輩,往往過得很不快樂,因為他們忘了尊重(卻要求晚輩尊重)。

人只會自主性地改變,強迫他人改變只會引起反感。

晚睡是不好,但也要晚輩自己想改才行。

每個家庭成員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空間需求,長期與子女同住,這些差異會更加明顯,導致日常生活中的摩擦。

例如,對於飲食偏好、個人衛生等細節,兩代人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和期待。

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僅能讓彼此有更多的自由,也能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避免因小事而影響家庭和諧。

如果長輩可以做到不影響自己心情,不去干涉年輕人,自己的習慣也不會影響年輕人,那自然沒問題了。

 

 

2、維持親情和個人空間

即使子女孝順,長期同住也可能讓長輩感到自己變得「多餘」,或是子女的生活不夠獨立。

適當的距離能讓雙方保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維持親情而不因瑣事產生摩擦。

在人際關係中,不論親疏,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是必要的。

過於親密的關係,反而容易讓矛盾激化。

與子女分開居住,可以讓彼此更加珍惜相處的時光,增進彼此的感情。

昨天才看到一個老母親很氣憤地說她想回老家休息一陣子,先不幫女兒帶孩子,女兒為何不願?

女兒竟說她很自私,「妳自己回去逍遙了,我在這邊帶兩個會多累呀!?」

媽媽難過地說「我就回去兩天不行嗎?」

這就是同居的結果,女兒認為媽媽理應幫自己帶孩子,完全不替媽媽著想。

媽媽想拒絕還對不起她了,觀念完全扭曲了,這樣的生活根本沒有天倫之樂,只是重擔。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如果長輩的存對晚輩有好處,他們自然歡迎。

但若沒好處,還一直增加負能量,就很考驗親情了。

如果子女只因長輩「有用」而歡迎他,這樣的關係,也沒什麼意思了,多半會讓長輩很累。

 

3、減少家庭內的壓力

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責任,長期與父母同住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壓力。

他本來下班後可以放鬆一下,帶孩子就已經很忙了,現在還要照顧爸媽。

分開居住,能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同時,長輩也能感受到子女的愛與關心,而不是成為他們的壓力來源。

就像長輩長期帶孫輩也會很累一樣,大家都替對方多著想,關係會更好。

 

4、提高生活品質

獨居的長輩可以更自主地安排日常生活,享受個人時間和休閒活動。

長輩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分開居住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其中。

比如說長輩有早晨練樂器的習慣,晚輩睡得晚就會吵到他們,自己住便自由多了。

晚輩若沒孩子,家中只有夫妻兩人,平時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幾點吃飯就幾點吃飯。

不用擔心穿著不得體,還是長輩會餓的問題,大家都更輕鬆自在一些。

 

父母與子女同住的矛盾原因

許多父母不理解,為何與成家的子女同住,反而無法和諧相處。

主要原因之一是兩代人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年輕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長輩不同,彼此難以理解對方的選擇,容易產生爭執。

此外,子女結婚後,有了另一半,另一半的意見會對他們產生很大影響。

例如,媳婦或女婿對長輩的生活習慣不適應,也可能導致家庭矛盾。

子女的小家庭與父母的原生家庭,利益和關注點不同。

兩個家庭看似可以融合,實際上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導致彼此漸行漸遠。

比如放假長輩想去踏青,孩子可能想去遊樂園,兩者的需求和偏好是不同的。

順從了長輩,孩子可能就會哭鬧,子女本身也更想去遊樂園,不想走老年人的行程,便有了矛盾。

 

父母與子女應保持多遠的距離?

有觀點提出,父母與子女應該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即在送湯的時間內,湯不會涼,也不會太熱,這段距離剛剛好。

但這種理想化的距離並非人人都能實現,對於許多家庭而言,分居在不同的城市也是一種選擇。

這樣,長輩和子女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不受干擾。

偶爾見面時,反而會更加珍惜親情。

但距離過遠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長輩的養老和照顧。

這就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協調和解決,去養老院也不失為好主意。

別把養老院看得多糟,那邊有專業的人照顧,也不會成為子女的重擔,照顧久了,人心難免會變。

想住好的養老院,自己就要存夠錢,別奢望子女幫你出錢。

除非你們感情很好,子女收入也很高,這才是養老的正確觀念。

 

白櫻結語

看過太多原本三代同堂的家庭,後來都分開住了。

如果一起住那麼好,為何要分開呢?原因可想而知。

好幾個鄰居看起來人很和氣好相處,晚輩也選擇了搬走,也很少回來看他們。

畢竟在外的形象和在家是不一樣的,或許他們面對晚輩時,又是另一種面貌。

有個鄰居和女兒就住上下層,看起來就很不錯!房子還是爸爸買的。

有點距離又不會太遠,可以彼此關心,又不會干擾對方,這是最好了。

白櫻也曾想過,子女婚後還能和父母同住,是很美好的事,即便孩子結婚也能天天見面。

但這就很考驗雙方的情商,如果都能各退一步,替對方想想,而不是強逼哪一方配合,才能長久。

如果長輩同住,可以幫助晚輩生活得更好,個性也好相處,晚輩何樂而不為呢?

到了長輩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晚輩也會記得長輩的好(有良心的晚輩),盡心為他養老。

人和人本來就是互相的,如果長輩一直很刻薄惹人厭,晚年的待遇自有因果。

當然也有善良大度的長輩,還是不受子女待見,那多半也是養育他時,寵壞了他。

讓他變得自私又沒有感恩之心,也不怎麼會替他人著想才會如此。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沒有絕對適用的模式。

重要的是,父母和子女能夠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選擇。

在保持距離的同時,關心和愛護不減反增。

透過適當的溝通和交流,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可以更加深厚。

 

本文重點

適當的距離感,卻是維繫親情長久的重要因素。

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世代差異,觀念和生活方式難免不同。過於親密的同住,可能讓矛盾日益積累,影響家庭和諧。

選擇分開居住,並非疏遠,而是為了彼此保留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讓親情得以長久維繫。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