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多吸收正能量,你讀過的每個字,都不會白費,你可以活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想增加正能量,請在上方「白櫻文章」右側按下追蹤,網頁版請於文章下方按讚粉絲頁。

和迴避型依戀相處很常遇到的事就是已讀不回,不然就是回超慢,一個訊息要等5個小時才得到回音,常會令人不耐煩。

若遇上將回訊息視同尊重的焦慮型依戀,更會變成相處上的大問題,對焦慮型依戀而言,這種行為形同輕視

兩者間的矛盾一觸即發,白櫻分別從兩人的心態分析,想要解決問題,就要知己知彼。

但這邊的不回訊息僅限於因為依戀風格造成的不回,若對方是討厭你或不想回,那跟依戀風格是無關的。

怎麼判斷?因為依戀風格不回的情況多是你們感情很好時,突然間就不回了,或是也沒聊什麼會令他不悅的話題,他就是不回。

 

被已讀不回時,焦慮型怎麼想?

焦慮型一旦發了訊息,就在等對方回應,讓她等了那麼久,她已經很不高興,最後等不到打開一看,竟是已讀。

若是朋友,等於絕交訊號,焦慮型不是生氣質問就是再也不發訊息給你了。

若是戀人,焦慮型更會覺得不平!我們是情人關係,你怎可以不理我?

 

(圖片來自photo-ac,僅為示意)

迴避型動轍數日不聯絡,對焦慮型而言更是大忌,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對方為何如此。

其實焦慮型也很貼心,你若在忙或想靜靜,她都可配合,她無法接受的是為什麼完全不回?只回一句話也好呀!

若去問旁人,旁人也都會說迴避型很沒禮貌,更加讓焦慮型堅定自己沒錯!

 

迴避型依戀不回訊息時,他在想什麼?

對迴避型依戀來說,他們覺得閒聊很浪費時間,也對你的生活小事沒有興趣。

他們覺得沒事最好別聯絡,讓他靜靜,不要打擾他的獨立時光。

這其實是因為潛意識中,他們想和戀人拉開距離,這樣才會感到安全,本能地排斥太過親密。

一旦你們熱戀了,聊得很開心,他覺得自己的心思都被你牽著走,就會想逃。

想逃的原因請參考文末的依戀理論解析。

想逃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想回訊息了,對他而言,這都是你的錯,你自己聯絡得太頻繁了,都沒替他考慮。

他感受到的是打擾和逼迫,他不覺得自己沒禮貌是因為他認為你先不尊重他的時間,所以他無視你是應該的。

他覺得不打擾、不糾纏也是禮貌,但你沒做到。

 

 

至於焦慮型要求的回一句就好,為何他不回?因為他回了以後,你肯定又會回。

你可能會說「好,沒關係,你靜靜」就連這句你都期盼他回應,又是壓力。

他䆁放了善意,你安靜幾天後,又會來找他,對焦慮型而言,這已經很寬容給空間了。

但對迴避型依戀來說,真的好煩!怎麼又來了?

做為戀人,他們想要的是一周到十天聯絡一次(時間每個人認定不同,要靠自己觀察)。

若只是朋友,2個月聯絡一次也很正常,有的迴避型兩年沒聯絡對方,還認為自己是他的好朋友。

所以他哪敢回?只有把關係弄糟了,你才會安靜,等他想找你時再去找你就好。

他們想要的就是不會計較他不回,每回都安靜在另一端等他的伴侶。

等他再來找時,你還是笑著迎接他,他就會很喜歡你。

 

白櫻結語

兩人的想法是不是差距很大呢?這差距幾乎無法調合,若焦慮型都不發難,迴避型自然很樂意和他相處。

但焦慮型若沒抱怨,多半只是忍著,其實他很不開心。

如果表達出來了,迴避型也還想要他,便會主動討好修復,然後又開始新的循環,不久又會想要不理他。

相處不能總是考慮自己感受,也要想想對方感受。

但若習慣真的相差太大,那就不要勉強了,沒幾個人可以忍耐迴避型這樣的相處方式。

安全型的人可以,他不會因為迴避型不回訊息就難受,但他也不想接受這麼奇特的相處方式,很快就會走。

 

(圖片來自photo-ac,僅為示意)

焦慮型是很苦但又放不了手,因為他們的依戀機制使他無法輕易斷了錯的人,所以一忍再忍,吃到一點糖又能繼續下去,但內心十分愁苦。

在這種情況下,彼此都想維繫關係,所以都在忍一個忍耐著回訊息,一個忍耐著冷漠,但都忍不久,所以對方還是不滿。

唯有一人願意調整心態,不把這配合的行為當作是「忍」,才能將關係延續下去。

大多依戀書籍都會建議兩方去找個安全型在一起,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了解了迴避型的想法,剛好是焦慮型的你,是不是能更理解對方一些呢?接受不了真的不用再忍,就放手吧!

我知道迴避型為你付出很多,好的時候也很深情,但時好時壞的關係真的不健康,多愛自己吧!

延伸閱讀:

1. 如何讓「迴避型依戀」更願意回覆你的訊息?

2. 常因「對方回訊息太慢」而生氣?別急著怪自己敏感

(持續更新)依戀(依附)理論簡介及文章索引: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成因、判斷標準及相處方式

(圖片來自photo-ac,僅為示意)

想獲得更多成長,請按讚下方粉絲頁,或在臉書搜尋「白櫻」即可找到我。想看更多白櫻文章,可多留言按讚,即可提高收看機率。若對文章排版和內容有建議和想法,請在留言告訴我們,白櫻希望能聽到你的聲音。

贊助商連結
最後修改日期: 2022-09-16